随着“十三五”的到来,中国针对新产业的一些政策也陆续出台。最近,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方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新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正成为淘金“中国制造”的“风口”。受到互联网+概念的影响,
5月19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这中间还包括了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等方向,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云联网+传统工业的融合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发展的制高点,以此来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规模产业群,然而过去传统的人力生产方式显得越来越薄弱,工厂自动化不高,竞争力下降。《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这与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德国的“工业4.0”等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动化是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实现工厂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给中国自动化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据悉,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十三五”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环境、发展的新趋势和战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以下简称《研究》),《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7%左右,物价总水平维持在2.4%~4.6%之间,工业化进入中后期,2020年国民收入有望达到1万美元。
顺应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与资源供应状况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与供给结构变化,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据《研究》预测,到2020年,按照要素密集度分类,我国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分别从现在的20%、70%、10%调整为15%、65%和20%的水平。
另外,我国产业体系调整也将在未来5-8年进一步加速,尤其是产业体系将逐步调整变化,第二产业比重将趋于稳定并逐步缩小,而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加大。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转移,也将促使我国从以往的技工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5月25日获悉,工信部日前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对机器人等八个领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解读中提出,我国将加快下一代机器人研发生产,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为此,当前我们国家发展下一代机器人产业,应首先注重夯实机器人产业技术基础,着力推动现有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加快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探索新的研发技术模式,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建立下一代工业机器人前沿、共性研发技术与储备的国家级平台;从中国的国情、需求出发,突破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制出下一代机器人样机系统、产品,并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机器人国际制高点;对于应用于不相同的领域的机器人产品,实施不相同的发展的策略:一方面以企业为核心,以共性技术平台为支撑,优先发展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推进产需对接,抢占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国内需求特点,发展医疗、养老助残等服务机器人和特殊服役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在贵阳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促进制造服务化转型,打造增长新引擎,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马凯强调,要切实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抓紧制定“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和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迈进。要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要全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众包研发设计、服务性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制造服务化,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要加大关键共性研发技术攻关,加快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为“互联网+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上一条: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