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前身为始建于2001年的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较早成立的二级学院,也是学校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院。2024年根据新时代高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学院更名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从单一专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并举的人才教育培训教育体系。学院从始至终坚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发展思路,秉承“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教育培训理念,确立了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国工匠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群,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3个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1100余人,专任教师43人,专职辅导员4 人。专任教师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硕士22人、“双师型”教师26人,学院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优质的教学团队;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工业4.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5个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下设25个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达1900余万元,同时建有12个校企合作基地,可以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学院共有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校企合作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3月学院获批为第二批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成为学校首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打造融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客户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学院始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发展的两翼,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近五年,学院教师共主持或参与省校级课题27项(其中省级项目18项);主持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8个,研究开发经费共约500余万元;编写教材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18篇);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秉承“厚德博学、精机善械”的院训,发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学院精神,以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对接区域社会需求,逐步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前身为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办学条件不断的提高、办学成果日益丰硕、学科特色更彰显、人才教育培训质量逐步的提升,已形成了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学科专业群,在办学中逐步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十大核心竞争力。
学院前身为始建于2001年的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较早成立的二级学院,也是学校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院。2024年根据新时代高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学院更名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从单一专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并举的人才教育培训教育体系。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沉淀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学院现已形成了大机械学科下的集机械、能源、电气、自动化于一体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学科专业群,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自创立以来,学院始终秉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方法的理念,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学院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面向制造业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2016年,顺应学科专业发展潮流,学院进一步调整定位,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学院重点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学科专业集群,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制造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转型升级,以确保教育输出与工业4.0的时代特征相契合,为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学院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使命与灵魂所在。我们深知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因此,始终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牵引绳”,引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实现全方面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平台,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学院深谙发展的关键,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首要位置,秉持“专家治校、学者治学”的核心理念。我们持续加大力度,不断引进并精心培养高学历、高职称等顶尖人才,为每一个本科专业都配备了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带头人,以确保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学院在读学生总数已达1100人,而我们的专任教师团队更是实力丰沛雄厚,共计43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3人,彰显出强大的教学与研究能力。此外,拥有硕士22人,以及“双师型”教师26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符合常理、年龄分布科学的优质教学团队,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学院实验实训设备齐全,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工业4.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5个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下设25个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1900余万元,同时与省内外十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引进智能制造企业进驻学校进行生产和教学,实现校中厂、厂中校办学,能够完全满足我院学生专业实践学习的需求。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1.学院于2024年获批了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项目;2.2021年学院教学团队获批了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2022年机械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2023年UG课程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2023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1项;6.2024年获评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学院始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两翼,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自2021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或参与省校级课题27项(其中省级项目18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8个,研究开发经费共约500余万元;编写教材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18篇);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竞赛,2024年就有五项大赛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全国成图大赛,学院学子荣获国家二等奖一个、省级二等奖一个;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省级三等奖两个;“建行杯”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大赛荣获省级三等奖一个,第十八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一个、省级三等奖三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
学院考研成功率和质量逐年攀升,自2018年以来学院共有88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2022年18人,2023年17人,2024年11人),其中985、双一流高校5人,211大学7人。2023年学院在仙湖4A栋509宿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名学生全部考研成功上岸,罗金林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谢键被大连交通大学录取,刘鸿、郭汉斌分别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录取,509宿舍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学霸宿舍”。
学院格外的重视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视其为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实力的关键路径。学院与新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镇江龙昊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新余精诚精密有限公司、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岳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江西翰德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组织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产教融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学院还持续推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逐步的提升访企拓岗的实效性,广泛搭建实习就业平台,畅通实习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保障,积极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学院从始至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连续四年组织师生对口帮扶新余市袁河工业平台一年一度的南方农业机械产品展;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党员支援新疆建设,共为新疆建设发展输送了2名在校大学生党员,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学院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方旬社会实践队和青鸟社会实践队分别对魁星路社区和茶山口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区实践活动,成功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