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盖出“好房子”——人工智能赋能江苏建筑业智能化跃迁
在建筑业加速拥抱数字化的浪潮中,DeepSeek等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重构行业基因的核心驱动力。从生成式设计优化到智能施工调度,从全要素数据驱动到低碳运维闭环,AI技术已深度渗透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赋能的背后,劳动力转型困局、数据治理挑战也亟待破局,江苏用“智能建造”探索出了一条独有的路径。
建筑业涉及设计院、实施工程单位、供应商等多方主体,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AI模型训练效率低下。在DeepSeek发布开源推理大模型R1版本后,一些省内知名大型建筑央企,率先发力积极联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紧锣密鼓开发建筑业大模型,通过对BIM(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日志、材料检测报告等繁杂的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来进行统一向量化处理,建立覆盖2000万条数据的知识图谱,瞬间打开了建筑业多专业协同的知识共享大门,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行业专家”。预计该模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花费3天便能完成传统需2个月的材料选型优化,可帮助一个中型项目节省本金约600万元。
当一项新技术发生爆炸性增长,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往往会产生不适应的“症状”,尤其是在建筑业与民生问题关联紧密的建筑工人群体,AI的广泛应用很可能会引起传统岗位缩减,例如施工监测、材料核算等重复性工作逐渐被自动化取代。为此,2024年年底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筑机器人+产业工人”用工模式,鼓励和支持从业人员从传统岗位转向新兴、高技能岗位,培育建筑机器人“领航员”等新兴工种,确保AI技术“辅助”而不是“替代”的人文定位。
随着AI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原有的行业标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例如,在建筑质量检验方面,传统的检验测试标准主要依赖人工采样和经验判断,而AI技术借助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手段,能够对建筑结构的完整性、材料的品质等进行更加全面、精准的检测,这要求江苏省必须重新审视和制定建筑标准规范,明确相关智能技术的参数指标、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判定准则。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联合启动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企业评价标准、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评价标准及配套教材的编制工作。通过更新项目建设、公司发展的评审标准,将创新性、可持续性以及智能化融合度等纳入新的考量范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AI在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使行业在新的技术浪潮下保持有序、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构建AI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赋能下,首先是加大对智能建造领域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鼓励企业组织智能建造研发技术、人才引进和项目试点等工作。对于积极采用AI技术进行智能建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减轻企业的创新成本压力。其次,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政策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课程,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智能建造领域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AI算法工程师、智能建造工程师等。同时,在监管方面,政府部门利用政策规范智能建造市场秩序,建立适应智能建造发展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AI技术在建筑数据安全、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这一些政策举措,吸引更加多的企业、人才和资源汇聚江苏,全方面提升江苏省在智能建造领域的AI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江苏成为全国智能建造领域的AI高地。
“当AI学会理解建筑与人的关系,城市将真正成为有机生命体。”未来,江苏将继续深化AI与建筑业的融合,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大中型项目中的普及,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全国智能建造的标杆。智能建造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在这场智能化跃迁中,江苏建筑业正以创新为引擎,以技术为支撑,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复制的“江苏经验”。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深化,“好房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劳动是什么?劳动带给了我们什么?万千广厦,万家灯火,幸福美好生活图景离不开广大建设者用汗水去浇筑,用劳动去擘画。
截至去年年底,安龙县共完成12个老旧小区的通信光缆整治,覆盖3500户,重新布放光缆400公里,建设分光箱367个、端口2936个,清理废弃光缆68公里、分光箱372个、老旧皮线条。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居民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这是天津市首个系统性推进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一同研究,制定了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的若干措施。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通报,宜昌市伍家岗区城中金谷小区一用户发现家中漏气,拨打相关电话反映后,燃气公司长时间未上门处置、未及时消除安全隐患。